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集中力量强基础、兴产业、优治理、守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增速分别达29%、17.5%,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深度衔接。
构建“三大体系”,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
构建监测帮扶体系。全区划分5个监测片区,创新区、乡、村、院户四级网格监测体系,建立“从下至上、自上而下”双向识别、网格监测、联动帮扶机制。出台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十条措施”,印制监测申报和帮扶政策“明白纸”,设立3000万元防止返贫专项基金,实行1个片区由1名科级以上干部挂联、1个乡镇(街道)落实1名业务能手结对指导、1名科级干部帮扶1名监测户。累计识别监测户617户1886人,已消除风险户316户921人,无“漏测失帮”。构建稳定增收体系。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实施北部茶旅融合、中部道地中药材、南部粮猪种养农业“三线”产业项目26个,建成省市级星级园区7个,带动56户农户增收。建设“1个总部+4个加工基地+12个帮扶车间”来料加工就业车间,1200余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探索搬迁群众“飞地”养殖模式,6个安置区81户320户易地搬迁群众与大户签订入股代养协议,户均增收6000元。支持9247脱贫户发展庭院微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构建重点帮扶村支持体系。全区24个重点帮扶村实行“一村一案”,6名市级领导、28名区级领导挂联帮扶。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衔接资金支持基础补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按照省级60万元、市级20万元、区级10万元标准激励优秀帮扶村创建,成功创建省、市级优秀帮扶村5个。
实施“三项工程”,区域动能进一步增强
实施“三区同建”乡村振兴衔接工程。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全区划分为15个片区,分年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建成示范片6个,覆盖28个村55个聚居点,发展产业2.4万亩,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15个百分点。实施集体经济赋能壮大工程。放活土地经营权,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证书40万本,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并实行股权量化,探索实施农户土地等要素入股增收机制。在集体经济较弱的4个区域建立联合党组织、产业链党建联盟,146名优秀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设立“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颁发突出贡献奖励56万元。2022年,全区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10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户依托增收680余万元。实施“群众诉求大起底”综治工程。建立区委主导、纪委政法主推、信访主抓、辖区主办的工作模式,采取扫码采、信箱收、问卷征、群众提、入户谈、蹲点挖等方式,起底群众诉求32578个。按照“小事村(社区)办、难事乡镇(街道)担、大事区上管”原则,分类化解98.1%,群众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创新“三项举措”,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
重点任务“双月交账”。每两月召开一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交账会”,部门、乡镇“一把手”述职交账,区委委员当场评分、现场晒分。区委书记面对面点评并交办问题、限期整改。攻坚项目“悬榜选将”。确定乡村振兴、产业突破等8项攻坚榜单,经过定榜、发榜、揭榜、评榜、奖榜等流程,在全区公开招贤选将、限期揭榜,优胜者纳入后备人才库优先提拔重用。去年,成功揭榜28个,奖励提拔优胜干部3名,竞相干事创业氛围逐渐形成。工作质效“双色通报”。建立乡村“五大振兴”推进红黑榜考评制度,对年度考核前3名的“红榜”单位通报表扬,后3名的“黑榜”单位通报批评,季度考核全市排列靠后单位通过电视承诺、会议检视等方式,倒逼责任压实、工作落实。灵活运用激励容错机制,20名村支部书记被评为“担当作为好书记”,8名村支部书记调整岗位,真正让有为者有位,有为者敢为。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乡村振兴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