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动态

21 2023
06
央媒看四川丨厚植文化底蕴振兴乡村
添加日期:2023-06-21 作者: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233

官塘村以乡村原有的“川西林盘”为基底,保留树木、竹林和房屋,将砂器烧制、蜀锦织造等非遗文化植入其中,村里的田地轮作油菜和水稻。如今,这些田野景观成了旅游“打卡”地

截至2022年底,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已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352宗,成交面积3528亩,成交金额28.62亿元

成都加大乡村公共资源投入,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七有两保障”九大类25小类104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丁 任硌 陈健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的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新城”或“城中村”,不是把农民“迁走”,而是城乡融合,建设具有地域风格、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

一方面保留“川西林盘”等生态本底和乡村文化,一方面推进乡村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中,成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生活富裕,乡村“年轻人又回来了”。

保留乡村原生态“城乡融合”

春日里,田野长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周围是茂密的竹林,池塘中鱼翔浅底,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路边“农家乐”品着盖碗茶……

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成都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见到的情景。稍向远处望去,就是天府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里距离在建的489米中西部最高摩天大楼仅十分钟车程。有人说这里像“童话世界”,还有人说这里是“成都南门的世外桃源”。

官塘社区没有“洋大怪”的人造景观,到处保留着乡村“原生态”。村外车水马龙,村里充满野趣乡愁。村民廖兵一家住上了全新的安置房,还开办了民宿。“受紧邻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会展客流带动,民宿生意不错,一年能挣30多万元。”廖兵说。

50岁的村民李云昌原来是走村串户帮人办宴席的乡厨。如今,他在村里开了一家“豆花饭”餐馆。“一到周末,来村里旅游的市民很多,都是看中我们这里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餐馆生意很好。”李云昌说。

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董云帆说,成都聚焦“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等入手,以“川西林盘”等典型生态区域为突破口开展试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川西林盘”由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和外围耕地等组成,是成都平原一种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乡村聚落。官塘村党委委员代俊英说,官塘村以乡村原有的“川西林盘”为基底,保留树木、竹林和房屋,将砂器烧制、蜀锦织造等非遗文化植入其中。村里的田地轮作油菜和水稻。如今,这些田野景观成了游客“打卡”地。

“作为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不能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留下破败的农村。”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说,成都统筹做好乡村规划,对14万个“川西林盘”进行系统保护,既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和乡土文化,具有乡村美学,又引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郫都区郫筒街道长乐村杨家院子是“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之一。过去,这里枯枝落叶满地,没有排水系统,农户习惯在房前屋后泼洒生活用水。林盘开展卫生整治,建设污水管网,打造凉亭、微绿地,颜值大幅提升。“过去使用燃气、排水都不方便。现在通过保护、改造,环境变好了,生活方便了,自家茶铺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天能挣几百元。”长乐村村民安运兵说。

成都市郫都区青杠树村,游客在油菜花田里拍照打卡(2023年3月13日摄)   胥冰洁摄/本刊

“差异化互补”发展乡村产业

过去,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是一个相对贫困村,全村以粮油种植为主,几乎没有二三产业,房屋破旧。农户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从2013年开始,五星村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启动了新村建设。

如今,五星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观光小火车穿梭在油菜花海。依托大田景观、生态湿地、美丽新村等资源,带动全村民宿、餐饮、文创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新老村民开办的民宿发展到70余家,村集体经济积累资产3000多万元。

民宿“蜗牛拾光”的老板胥凤是土生土长的五星村村民,过去她在阿坝州开旅馆,听说了村里的变化,她返乡创业投资180万元开办民宿,一到周末7间客房全部客满,去年收入70多万元。“村里的生活条件好了,产业发展起来,就业岗位增多了,很多年轻人又回来了。”胥凤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许多有见识、懂经营的新村民和返乡创业者,带动老村民一道,共走乡村振兴路。五星村党委书记高志伟过去也是外出务工大军的一员,经过一步步打拼,当上了成都一家知名企业的商业物业板块负责人。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他回到五星村担任村干部。

“为了解决游客周末爆满、工作日稀少的问题,村里从单一经营民宿,向乡村培训研学新产业发展。”高志伟说,村里建立“五统一分”经营机制,鼓励群众把闲置房屋流转出来,由村集体统一做好品质、品牌。五星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民夜校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特色现场教学基地”。

今年开春以来,成都市新津区张河村村民李晓彤家的客房周末基本是满房状态,需要提前好几天预订。2018年以来,张河村探索利用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和村民民居,打造了以27栋民宿为主体的“共享农庄”,形成“体验农场+特色餐饮+自然教育”的乡村旅游场景,吸引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

“‘共享农庄’采用‘保底+分红’的机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有保底收益,农庄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张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媛媛说,“共享农庄”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村民经营起20多家餐饮、民宿和茶馆等,村民就地就业400余人,返乡创业12人,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近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去年,村集体成立公司,首个入股的民宿项目已开业运营。

董云帆说,成都推动城乡产业差异化融合,发展与乡村特征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相错位的多元业态,使区域产业在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中共促共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在蒲江县明月村、铁牛村,来自天南海北的新村民,在乡村开办民宿、艺术工作室、文创工坊,两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身为城市建筑师的铁牛村新村民施国平,现在是一名乡村规划师。他对明月村、铁牛村进行了总体规划,明月村活化利用邛窑遗址“明月窑”,将村子打造为国际陶艺村。铁牛村依托生态农业和小桥流水、橘林成片的乡村景观,开展农产品加工,带动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品牌和产业运营,助推着产业兴旺。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凭借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川西民居、林盘特色,打响了品牌。青杠树村土生土长的青年创客姚少双与好友薛东,借乡村变景区的东风,成立成都青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农创产品。他们推出的青杠古法木榨菜籽油、青杠菌下饭菜、青杠老酒、青杠油菜花蜂蜜等,成为游客到青杠树村旅游的热门“伴手礼”。

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新村民为柑橘制作的信息牌 胥冰洁摄/本刊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差距”

崇州市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五星村村民龚学伦拿到了《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证》,前来承租宅基地和房屋的郑光雄拿到了《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使用权证》。

“我拿到使用权的证书,使用期内可以放心对民宿进行装修,不用担心房子装好了,农户又要求收回房屋。”郑光雄说,这让他决定加大投资,打造标杆民宿。

出租宅基地和房屋的龚学伦也很高兴:“证书在手,就算租房协议一签20年,也不担心时间久了,宅基地和房子变成别人的。”

改革推动着乡村变革。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村民罗素清一家6口人,原来住在村里的低洼地带,房屋老旧潮湿。如今,借助村里开展的宅基地有偿腾退项目,他们搬进了210平方米的新居,楼下有车库,楼顶有露台。

“一分钱建房款不用花,自家只负责装修,就能住上这么上档次的新房子,我感觉比城里的楼房还好。”罗素清高兴地说。

“村民建房的钱,来自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子云村党委书记肖黄波说,村里有闲置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将这些“沉睡”的资源盘活,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成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阻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董云帆介绍,成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截至2022年底,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已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352宗,成交面积3528亩,成交金额28.62亿元。

同时,成都加大乡村公共资源投入,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目前,成都行政村(社区)光纤通达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4.4%,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七有两保障”九大类25小类104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郫都区长乐村村民杨刘成说:“现在我们在家里有卫生厕所、现代化厨房,出门有休闲健身广场,走的是水泥路,很多农户买了车,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乡风也更加文明。简阳市平武镇尤安村将孝敬老人、邻里和睦、遵纪守法、子女教育等纳入积分,以户为单位评比,评比积分与礼品兑换挂钩。“农村曾经不良风气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已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王超群说。